古壮拳(昂拳)——也称军拳,指在广西壮族地区出现的壮族武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骆越西瓯。壮拳也是古代狼兵军队训练用的武术。狼兵是由广西羁縻州峒的“峒丁”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国历史上土司制度的产物。明代,壮族先民组成的军队,声威达到了巅峰。明代皇室文献《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记载:“狼兵素勇,为贼所惮。”南明唐王政权中书舍人邝露的南方民族风物志《赤雅》“卷上·狼兵”记载:“狼兵鸷悍,天下称最。”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幕客、海防军事专家郑若曾,在其所著的《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客兵·附录·狼兵”记载:“广西狼兵于今海内尤悍……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是为至誉!
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吸取壮拳技艺训练他们的队伍,据胡宗《筹海图篇》卷十一,经略一、慕客兵。:“择其最骁勇者,各照良兵兵法编为队伍,演其技艺习其劲捷。”可见当时壮拳技艺已有很大发展,并已传入江浙,对江浙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武术发展贡献巨大。
壮族武术曾一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兴过一段时间,也有很多优秀的古壮族武术曾经出现在武术比赛运动会上,但是十分不幸的仅出现在以武术观摩会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抢救挖掘。然后就销声匿迹了,大量的壮族武术的失传及灭绝主要在近十年内,壮族武术的命运是岌岌可危的
壮拳现存的拳术套路有35种:擒功大王拳、霸王锤、梅花椿拳、踢打四门、三桥手、三打罗汉拳、打虎拳、天字功、飞天字功、白鹤文之、阴阳定妖、小太极、插拳、小反步、跌马归栏、八仙过海、山林伏虎、拨解短、金刚扫地、龙腰虎背、猴子挂南山、大百步、板狗杠、捆椿、十八椿、擒椿、大连环、二步凋、双眼勾眉、白鹤晒翅、凤凰抓地、乌鸦晒翅、水牛站堂、龙头凤尾、莲花拳。
壮拳现存的器械有14种:雪花盖顶刀、八卦良棍、白鹤棍。铁线棍、九子连环棍、九下手(棍术)、三*、春秋大刀、三指铗钯、鱼尾*、标、长板护身凳、飞砣、竹篙枪术。
壮拳与泰拳极为相似,拳法上的区别是一般不起高腿。壮拳拳舞在跳的时候,双手各持一根蜡烛,头上绑一根蜡烛,拳舞的过程,是三根蜡烛的火在不断互相传递的过程,象征生生不息。古泰拳流派众多,按我的归纳一般是两种结构构架,即马型和虎型两种。寻佛记的男主角用的是马型,大反派用的是虎形,虎型比较适合擂台这种小圈子格斗,马型比较适合生活战斗,所以在擂台上渐渐出现了虎形一统天下的情况,就算跳的是马型流派的拳舞,出手用的也是虎型技术,我遇到的壮族拳法家拳舞和我一模一样,但是技术完全不同。至于壮族拳法为什么不使用高腿,而泰拳却有,这应该也是擂台演化的。在擂台上,因为规则保护了下体和禁止折腿技,而落地不追击,所以高腿相对流行。壮拳适合生活战斗,多持器械格斗为主,以不同地势环境撕杀为练兵,故多以应变能力著称,适合山地丛林作战,尤其擅长偷袭,小股作战,这正是倭寇闻风丧胆的重要因素,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吸取壮拳技艺训练他们的队伍.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该拳种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树椿”、“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在攻击防守上,壮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实劲猛,出入变化以灵捷为导,发劲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适合广西山区演练。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桂南龙州农式丰、钦州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他们都精热祖传的壮拳。但最纯正的古典壮拳主要在广西靖西一代,9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武术散打队[广西最高水平]在横扫广西各地区后,就在靖西遭到"滑铁卢"战役,被那些毫不起眼的土拳重创,3胜3负,多数以点数取胜,但却伤痕累累,其中一名省队选手被ko,若不是厚厚的护甲及当时的规则限制〔禁止壮拳的踢头,膝撞,肘伎等〕结果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