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越边境的壮族人家,看看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复制链接]
查看4401 | 回复0 | 2020-12-17 16: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广州出发,开了足足15个小时,跨越了1100公里,晚上8点,我终于抵达了这个位于中越边境的壮族村寨——那磨村,它是一个拥有300多原住民的纯壮族村寨,归属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鸡街乡。
这是我好友侬的家乡。
qw1.jpg

广州与那磨村的1100公里


此次壮乡之旅,除了参加鸡街乡一年一度的杨梅节,零距离接触壮族人家的日常生活也是我此次旅行的重要目的。
侬是与我在广州打拼多年的好兄弟,酒量惊人的他,在生活中总会体现出一些不同于我们的性格特质,比如他明显比我们热情,他也明显比我们更乐意分享,有时我会自问,这是侬的个人性格还是他们壮族人固有的民族特性?如果是他们的民族特性,那壮族人的民俗习性和我们又有哪些不同呢?

qw2.jpg

群山环绕的那磨村


侬家以前的土墙老屋在十多年前就已拆除,现在住的是一栋2层半的砖墙小洋楼。63岁的伯母站在屋门前笑着迎接我们,她嘴里说着些我听不懂的话,侬解释说,我妈说你辛苦了,欢迎你来那磨村做客!原来伯母不会说普通话,没读过书也没出过远门的她只会说壮语。

qw3.jpg

壮家的土墙房

旅行发现:那磨村的很多老人(尤其是女性)都不会说普通话,他们平日里只听壮语广播也只看当地的壮语电视,后来因为有线电视的普及和日渐被子孙后代影响,她们才慢慢听懂了部分的普通话。他们很少接触现代的娱乐方式,唱山歌是他们的最大爱好,他们手机里一般都有好几个山歌群,群员都是附近乡镇喜欢唱山歌的朋友(以中老年人居多)。

伯父读过高中,是他们那一代里读书较多的人,所以他的普通话说得还不错。他老人家真是多才多艺,不仅会好几种乐器,这厨艺也是相当了得,我放下东西就给伯父做起了厨房副手。伯父准备了好多菜,锅里正炒着的是自家喂的土鸡,粘板上那是昨天才从鸡街河里网上来的黄辣丁鱼。

这菜是原生态美食,这厨房也是原生态的农村厨房,这烧柴的土灶和硕大的炒菜铁锅,呵呵,一种久违的乡村气息已迎面扑来!

qw4.jpg


正宗壮乡土鸡


qw5.jpg

油炸豆腐和野生黄辣丁鱼


听说我有咽炎,伯父忙给我拿来了一瓶自泡的地蜂酒,说,只要喝了这药酒,保证你明天不咳嗽。我看这酒里浸泡着十来只又黑又大的野蜂,着实不敢下口。侬笑着说,这可是我们壮乡最好的东西,昼伏夜出的地蜂药性最强,我们这边一只都要卖到一两百,我爸平时都舍不得喝哦!早听说过壮族人对蜂毒颇有研究,恩,伯父的介绍一定不会错,我仰头就喝下了三杯。

qw6.jpg


地蜂酒一喝,咳嗽自然停


旅行发现:西畴县(乃至整个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吃蜂蛹的习惯,他们菜市场里卖得最好的特产就是蜂巢,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捕蜂能手,在野外,只要看到一只野蜂飞过,他们就能根据野蜂的飞行路线找到它们的蜂巢。他们出一次山,往往能带回十几个大蜂巢

下图:这就是3个壮族朋友出山一下午的收获,5大袋满满的野蜂巢。


qw7.jpg


三个人一下午的收获


这地蜂酒着实厉害,三杯酒落肚还没半个小时我已浑身燥热。侬哈哈笑说,你酒量不错哦,这地蜂酒是用我们自酿的65度玉米酒泡成,你空腹一口气喝三杯,就是块冰都要热化了哦。啊?65度的纯玉米酒啊!

焖鸡的间隙,伯父带我来看他的酿酒房,他指着那两桶正在发酵的玉米说,我们这里男女老少都喝酒,像这两桶玉米酿的酒,差不多一个月就能喝完。啊?这两大桶玉米估计有400斤吧,玉米的出酒率至少都有50%,那伯父伯母一个月要喝200多斤酒啊!我弱弱的问伯母一餐能喝多久酒,稍显害羞的伯母伸出了一个手指头,不是一杯啊,这一手指头指的可是一餐喝一斤啊!我终于明白了,江湖人称“千杯不醉”的侬酒量为什么那么好,这是家庭遗传更是壮族人民的酒性所在啊。

我苦笑一声,我这点酒量如何在高手如林的那磨村喝啊!

旅行发现:以前只知道怒族人蒙古族人好酒量,可这次壮乡之旅我发现壮族也是特能喝酒的一个民族。他们吃饭时喝酒,吃完饭后聊天又喝酒,去别人家串门喝酒,谁来家里借个东西也要一起喝杯酒。那磨村各家各户都种了好几亩地的玉米,每家产出的玉米至少也有几千斤,他们的玉米多数都是用来酿酒自用,他们一年中到底喝了多少酒,可想而知。

qw8.jpg


酿酒房正在发酵的玉米


那磨村的人很勤快,多年来都是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天刚蒙蒙亮,伯父伯母就准备出门摘玉米,我忙背起背篓跟在了他们的后面。伯父问我还咳不咳,我摸了摸喉咙,竟然没有了异物感,我果然不咳了,这地蜂酒果然厉害!伯父笑着说,不光是酒好,我们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山水它都是药。

伯父这可不是在吹牛!地处云贵高原南部的那磨村冬暖夏凉,一条清澈见底的鸡街河穿村而过,3口常年不涸的山泉水对它日夜滋润,所以,那磨村绝对算是一块有山有河又有泉的风水宝地啊。

眼见为实,那磨村的原图风光照片马上给你呈上来!

qw9.jpg


那磨晨曦


qw10.jpg


清澈见底的鸡街河


qw11.jpg


滋养着那磨村的山泉水


至于这山这水的药效如何,一干上体力活咱就知道了。60多岁的伯父伯母比我这40岁的后生还能扛,呜呜,我可是辜负了这个漂亮背篓喽。

qw12.jpg


壮族人干活时最爱用的背篓


qw13.jpg


我背回的糯玉米


杨梅节的活动开始了,咱可得去走一走。


西畴县鸡街杨梅节已经办到了第二届,别看它规模不大,它活动流程表里的节目还是挺多的,除了品尝杨梅,这牛王争霸赛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


qw14.jpg


鸡街乡杨梅节的活动流程表


牛王争霸赛要下午才开始,咱先把这些少数民族认齐了再说!西畴县的居民除了有汉族、壮族,它还有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这4个民族。

这穿着红色艳丽民族服饰的是花族,花族是瑶族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所以她们又称自己为花瑶。

qw15.jpg


翩翩起舞的花瑶美女


qw16.jpg


卖杨梅的花瑶少女


qw17.jpg


身穿民族盛装的壮族民间艺人


qw18.jpg


杨梅节上给客人敬酒的彝族姑娘


下午1点,给伯父伯母买了两箱杨梅,我迫不及待的赶往牛王争霸赛的现场。董棕坝斗牛场就建在鸡街河的河边,河边树林里拴着的那十多头斗牛,哈哈,那模样一看就是脾气暴躁且专找架打的恶牛。拍照时我可得躲远点,若被它尖如刺刀的牛角顶一下,一定是非死即伤啊。

qw19.jpg


牛王争霸赛热门选手“黄金甲”


qw20.jpg


牛王争霸赛热门选手“霹雳火”


qw21.jpg


激战正酣的牛王争霸赛


qw22.jpg


牛王争霸赛,最终由“霹雳火”获胜


刚看完斗牛,伯父打来电话说刚从河里抓了几条10斤重的野生大鲤鱼,让我们快点回家吃饭。10斤重的野生大鲤鱼?!多么诱人的美味啊!我们马上赶了回去。

回到家,伯父正和一堆人在院子里杀鱼。侬一个接一个的给我做起了介绍,这是我大叔二叔三叔小叔,这是我大姑二......小姑,这是我大舅二舅三舅......人实在太多,我已被弄迷糊,只好笑着脸去一一招呼致意。走完了流程,我把侬拉到一边,轻声问他,是不是整个那磨村的人都是你家的亲戚啊?侬得意的说,全部不是,但是一半应该差不多。嘿嘿,老侬啊,我可得让着你才行了,这那磨村就是你侬家人的地盘啊!

旅行发现:受客观原因及民族习俗的影响,那磨村老一辈的婚娶对象基本都是本村人或者邻村人,所以这种叔叔舅舅同在一村的情况很是普遍,即便是现在,那磨村还是有部分的年轻人受此影响,不太接受距离过长的婚姻关系。

看着这黄灿灿的10斤重野生大鲤鱼,我心中好生遗憾,若是知道伯父要去河里抓鱼,我是更愿意去鸡街河里做一回“浪里白条”啊。哎,只能拿他们手机里的照片来还原现场了!
qw23.jpg


鸡街河里的野生大鲤鱼


qw24.jpg


10斤重的野生大鲤鱼


门口陆陆续续的有人进来,他们都是那磨村的人,伯父忙招呼伯母再去杀下两只土鸡,就这样破鱼的破鱼,杀鸡的杀鸡,院子里更加热闹了起来。城市里早已是大门一关各人各过的生活方式,看到这种场景,我仿佛穿越回了30年前湖南老家的那种生活。

吃饭时我特意点了一下饭桌,哈哈哈,伯父的这场鲤鱼宴果然办得像一场酒席,整整摆了八大桌!

旅行发现:到目前为止,那磨村依然保持着一种互享互助的生活模式,串门是他们多数人都喜欢的社交方式,聚餐喝酒是这里常常发生的事。他们网到鲤鱼会聚餐,杀了年猪会聚餐,甚至玉米尝新也要聚餐,不过他们彼此默契,聚餐采取的是今天你家、明天他家、后天我家的轮庄模式。如今留在那磨村务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所以在田间劳作上,整个村落也是一种互助互帮的模式,谁家砍甘蔗谁家收玉米,不管你人手缺不缺,有空的乡亲都会主动过来帮忙。

吃饱喝足,伯父陪着一群男客聚在火堆旁一边烤茶一边抽水烟,伯母则和一群女客在厨房里包粽子。

qw25.jpg


壮族烤茶


qw26.jpg


抽水烟的老人


qw27.jpg


鸡街乡集上的水烟筒和旱烟丝


这些粽子这么大!厨房里那一摞摞的粽子吸引住了我。伯母笑着对我又说了一长串的壮语,侬翻译说,伯母说我给她带了那么多礼物,她没有什么东西回礼,所以包些壮族人最爱吃的粽子让我带回家。

来拜访伯父伯母,带些礼物这是应该的啊。呵呵,怎么说好啊,我不喜欢吃粽子,浪费了伯母的一片心意我如何是好。

qw28.jpg


壮乡长粽


qw29.jpg


壮乡长粽


第三天早上,我们准备离开那磨村前往西畴县。


刚从集市上卖南瓜回来的三叔要我去他家吃了中饭再走,说我给他带了一条那么好的烟,他还没来得及谢我。我听得云里雾里,不过从侬的表情里我猜出来是他把我送给伯父的几条烟都分给了他的叔叔们。好客的壮族人,他们的交往准则是人情一定要有来回,所以我决定吃了中饭再走。

三婶早就在院子里泡好了一壶浓茶,桌子上摆着刚炒好的板栗和南瓜子各一碟。我和三叔坐下,喝着茶聊起了天。三叔三婶育有一儿一女,现都在外地上大学,这正是他们压力最大的时候。家里的事情三叔三婶各有分工,三叔主要负责家里的十亩地和外出赶集卖菜,在村小学做饭的三婶利用学校午休的一个半钟养了4头牛,8头猪还有一大群鸡鸭,为了减轻三叔的压力,她学会了骑摩托、学会了开四轮、也学会了开耕田机。

说的是三婶吗?我实在无法想象,这笑起来还有些羞涩,身材瘦小的三婶竟是如此的全能,我敬佩之余也好生心酸,哎,我们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英雄。

三婶做了一大桌的好菜,三叔电话叫来了伯父伯母还有二叔小叔的一家人。伯母手里端着一碗黄泡上来,她说我不喜欢吃粽子,所以她早上去山里特意摘来这一碗黄泡,让我带在路上吃。这让我很是感动,我的确不喜欢吃粽子,可伯母又是如何知道的?对我这么上心的人,在我的人生里只有儿时的姑姑了,又是好一阵的感动!!

qw30.jpg


野生黄泡


qw31.jpg


那磨村山上的黄泡树


出发西畴县。我越野车的周围聚了好几个时髦的少年,还没开过车的他们,竟然对我这台进口车的参数和性能都了如指掌,这让我甚是意外。

旅行发现:在这资讯大爆炸的年代,即便是那磨村这种偏远的壮族村寨,现代生活也成了所有年轻人的日后梦想。他们不愿意再干农活,也不再穿民族服饰,更不会唱壮语山歌,他们喜欢的憎恶的和城市里的年轻人已没有了区别,那磨村的女孩们一样在抖音上买卖化妆品,男孩们也是一样关心着地球另一边的NBA最新赛况!

伯母在车后备箱里放了两块腊肉还有一大桶玉米酒,三婶也塞进去了一袋子花生米和土板栗,我又一次被她们的热情所感动。我被动中已习惯了大城市里的人际冷漠,我也以为我早爱上了那一片人流匆匆的都市丛林,可在那磨村的这3天,我发现我还是无比的眷恋着这种有温暖有互动的人情社会。这里的温暖人情,是那磨村展现给我的最美壮乡风景。

祝福美丽的那磨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汉族小伙痴迷壮族文化:要让壮族语言文字延续下去
下一篇:风光如画的八宝山水,古风犹存的壮族村寨,甚是佳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