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社区 首页 壮族百科 查看内容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2021-1-22 11:24| 发布者: vangzhaij| 查看: 1800| 评论: 0

摘要: 导语:蛙纹是壮族装饰纹饰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同时也是壮族人民最为喜爱的动物纹样。蛙纹制作的装饰不仅被用于壮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蛙纹形成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作为蛙纹的重要母题,蛙具有非 ...
导语:蛙纹是壮族装饰纹饰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同时也是壮族人民最为喜爱的动物纹样。蛙纹制作的装饰不仅被用于壮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蛙纹形成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作为蛙纹的重要母题,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壮族先民将青蛙视为自然神灵的一种加以供奉,并且还随之产生了各种和青蛙祭祀有关的礼仪。青蛙、蛙纹为代表的文化内涵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有很大程度上跟青蛙的繁殖力强有关,青蛙应为强大的繁衍能力,被认为作为主宰生育和丰产的自然神

一、蛙纹装饰的内涵构建


(1)作为装饰的蛙纹

铜鼓作为一种青铜礼乐器,广泛流传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关于铜鼓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通过对于铜鼓的观察发现,不同时期的铜鼓在造型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东汉时期直至唐代,是我国铜鼓发展的鼎盛时期,铜鼓不仅发现的数量庞大,甚至在种类上也各式各样。这一时期,居住在广西浔江流域的僚族先民铸造了一种鼓面有各种立体装饰且纹饰高度图案化的冷水冲型铜鼓;而居住在广东、广西交界云开大山区及其周围的俚人,则铸造了体形硕大、几何花纹丰富多彩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而这一时期各族先民铸造的铜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鼓面边缘的青蛙塑像。青蛙塑像在造型上或为单只,或为两只,或数只重叠在一起。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壮族地区风光

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门》云:"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其制正圆,曲其腰,状若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云:"铜鼓,古蛮人所用……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鼓。"由此可知,铜鼓上装饰有青蛙纹饰是其基本特征。铜鼓和青蛙都曾作为壮族的图腾,而蛙纹铜鼓很有可能就是表示以蛙为图腾和以鼓为图腾的两个部族之间的联合,是反映古代壮族联合体的共同意识和审美倾向。

广西浔江流域和云开大山区的铜鼓也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前者铜鼓上的青蛙塑像制作更为精致,铜鼓上有固定的青蛙数量四只,青蛙眼睛圆突,腹部较为扁平,体型庞大,四足挺立,身上满布有辫形纹样,显得更加华丽、精美。后者北流型的青蛙塑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为形体较小的四只或六只青蛙,相比于前者来说,青蛙的形象更加质朴呆板;其二是两只青蛙相互叠压的形制,通常是一只小青蛙蹲在大青蛙上面。关于这种形式的装饰图案,通常有这么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母背子,还有一种说法是雌雄交配。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冷水冲型铜鼓

此外,后者灵山型铜鼓青蛙塑像也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青蛙数量多为六只,一般而言,三只单体蛙和三只叠压的蛙隔着一定距离同向环列,此外还有一些是全部为叠压式的;二是三足蛙,除两只前腿外,两后腿并拢形成一足,共为三足;三是青蛙通身装饰有繁缛细密的纹饰,这种通身绘制的方式使得青蛙的整体造型看上去异常华美。

(2)用以仪式的蛙纹

自古以来,壮族先民中间就流行文身和彩绘的习俗,到了后来就发展演变为锦绣彩绘。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壮族先民们就开始将自己部族的族徽图案,如蛙、蛇、鸟、太阳等纹样铭刻在身上,作为和其他族群的区分或者表达自己的归属。到了战汉时期,这一地区之地文身之风更甚,《战国策·赵策》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汉书·地理志》亦云:"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由此可见,古代壮族先民们文身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防止野兽侵害。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蛙纹图腾

时至今日,在壮族居民中间还流行着以蛙纹作为装饰的习惯。壮族传统节日,蚂节,也就是青蛙节,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总共需历时一个月。整个活动几乎全部与青蛙有关,通过祭祀青蛙,达到祈求福祉的目的。另外,在过蚂节时,人们还会在身上绘上深蓝或黑色的蛙纹图案。最后,在蚂节上还会用到一种叫蚂幡的巾布,为红色、正黄或桔黄底,正中绘制有青蛙,呈蹲踞状;幡旗上还会书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的吉祥词语。

(3)艺术创作中的蛙纹

除了在仪式上、铜鼓上见有蛙纹外,在壮族地区,最典型的蛙纹还通常绘制在岩画上,花山岩画就是其中一例。花山岩画绘制于广西地区以一处断岩山上,岩画的壁面大而平直,壁面朝向江面倾斜。花山岩画规模大、内容丰富,整个岩画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岩画创作的年代最早可到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壮族的祖先骆越人所绘,在历经东周末期、两汉等多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现在所见到的规模。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花山岩画

岩画绘画面宽约172米,高约40米,能清晰辨识的图像就有1900之多,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器物等。岩画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正面和侧身的蛙形人像。这些人像大小不一,平均身高在60厘米至1.5米之间,其中最高的可达3米左右。一些型人像通常负刀或持剑,,头戴羽翎,旁边还绘制有象征权力地位的铜鼓,这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周末期古壮族的社会发展状况。岩画从构图上来看,一般是以若干个较大的正面人身像为中心,四面有多个横向排布的侧身人像及圆形图案。值得注意的是,所绘人像均呈蹲踞式的青蛙形态,且双臂外张呈上举姿态。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花山岩画细部

花山岩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风格简朴、神秘恢宏。绘制岩画的材料主要是以当地生产的一种赤铁矿为主,且混合植物胶和动物皮质等为粘合剂,图像的颜色呈现出赭红。添加的植物颜料中的酸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减缓岩画风化的作用,使得岩画历久弥新。花山岩画的绘制手法较为简单,图像以单色为主,采用剪影的方式表现出图像的外廓,不加修饰,不注重细部描绘。有人认为,花山岩画上的主体形象为人蛙结合的图像,这种图像既是壮族先民的图腾标记,也可以看作是稻作农业产生和发展的记忆。

(4)锦绣工艺品种的蛙纹图案

宋代以后,壮族织锦与刺绣工艺开始兴起,蛙纹图案逐渐成为锦绣产品上的常见纹饰。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锦绣上见到已经抽象化的蛙纹。此外,在壮族背带中常常可以见到以蛙纹为母题的纹样,这些制作精美的蛙纹工艺品,尽管已经流传了千年,仍然体现出其原始的形态和鲜活的力量。蛙纹也是黎锦最主要的纹样之一,它在黎锦上的主要特征是菱形化形象,有的在菱形内还填充有各种小型的菱形纹样,能够看出来明显的青蛙纹样。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壮锦

与之相反,壮锦中则鲜见蛙纹,一般更为常见的是一些抽象的几何纹样。例如著名的广西环江蛙纹被面,其整个被面的主体图案是用红色的线织成的蛙纹连续纹样,蛙纹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纹样特点,且每个单独的蛙纹的蛙上臂上举和且曲腿。这幅被面之所以能够从哪个时代中脱颖而出,还在于它集中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以及期盼多子多福、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

二、蛙纹的文化内涵


古代壮族和西南其余少数民族一样,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形式,因此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承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壮族流传下来的口头艺术和艺术品中我们可以对青蛙崇拜的起源、流传和演变有很大关系。现如今,在广西许多地区传唱的《蚂歌》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水有源。说其孝蚂,更是有来源。说来根底长,说来源流远。说到布洛陀,数到姆六甲。才对它的根,才中它的源。"歌词中的"布洛陀"、"姆六甲"都是传说中壮族的祖先,据此可知关于蛙崇拜的起源甚早,几乎可以断定,可以早到新时期时代。

(1)对于自然神力的崇拜

壮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广东、广西、云贵等地,就考古发现来看,是我国最早掌握水稻种植技术技术的族群之一。古代的壮族地区属于丛林茂密、蛇虫遍地的地方,先民们栖息在这样的地方,就不得不遭受到野兽的侵扰,正是在这样极端的自然环境中是的先民们开始意识到人类并不是自然界中的唯一,"万物皆有灵"。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广西自然风貌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农业种植活动讲求的是靠天吃饭,降水量的多寡都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的收成。在长期的实践或动中,先民们观察到了青蛙和降水之间的关系。李调元《南越笔记》载,在岭南壮乡,"农以其声卜水旱",民间也有"青蛙闹,雨水到"的说法。正是在这种关联之下,壮族先民们就将青蛙和降水之间直接联系起来,甚至认为青蛙就是天神之子,可以充当沟通神灵、庇佑人类的作用,青蛙鸣叫就意味着会有充足的降水量。

正是因为人们在长期活动中发现了这一规律,于是人们对于青蛙十分尊崇,因此对于青蛙的崇拜和供奉、祭祀等活动也就随之形成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代代相传。唐刘恂《岭表录异》中记载:"有乡野小儿……穴中得一铜鼓,其色翠绿,土蚀数处损厥,其上隐起,多铸蛙黾之状,疑其鸣蛤,即铜鼓精也……蛙铸于铜鼓,是鼓之精,精,谓神之至灵也。"据此可知,蛙即是铜鼓的灵魂所在。人们尊崇青蛙,于是将它保留在日常生活用具、意识活动中,铜鼓人们的生产生活、节日祭祀等流传下来。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南越笔记》

在壮族先民最为重要的节日——蚂节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利用青蛙来进行占卜。他们认为青蛙具有自然神力,能够沟通天神和预测吉凶,因此可以用青蛙占卜来预测来年是否风调雨顺、出门在外是否平安顺遂等等。利用青蛙占卜的具体做法是:找到一只野生青蛙,将强哇杀死之后并折断其大腿骨,然而将腿上肌肉剥除,在屋外朝向东方,观察腿骨上是否有斑点,如果腿骨颜色白色透明无斑点,就是不好的预兆,这表明此人出门将会不顺利,甚至会有大灾祸降临,也预示着将要下雨。

(2)对于生殖力的崇拜

古代社会壮族先民们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在及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史前社会中迫于生存压力的斗争下,人们是没有办法脱离群体独自生活的。也正是如此,人们渴望子孙昌盛、人丁兴旺的愿望就越发强烈了。众所周知,青蛙是卵生动物,雌雄蛙交媾青蛙会产出密密麻麻的卵,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孵化出许多的青蛙幼崽来,这种强大的生殖繁衍能力使得人们羡慕不已。有人指出指出:"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圆浑而膨大,蛙口与女性的阴户亦相似……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因此,蛙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深受过古人类的膜拜。"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青蛙卡通形象

对于青蛙的生殖崇拜还可以从蛙纹上进行阐释。以灵山型铜鼓上的青蛙塑像为例,三足蛙是其中一种典型图像,这种图案有别于其他青蛙。道家经典《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被解释成了万事万物存在的开始和前提。另外,蛙臀上的多层同心圆纹也是生殖力的体现。原始社会中有崇尚"圆"的观念,这种观念女性生殖器崇拜有关。同心圆纹由圆圈纹发展而来,多个圆圈纹叠加意味着源源不断的生殖能力,并且同心圆圈纹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创作也颇具审美意味。

壮族先民的青蛙崇拜和蛙纹的形成及艺术特征

《老子》帛书残片

壮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的精神信仰,认为青蛙负有某种自然灵性,并且希望通过认亲的方式与蛙结缘,能够将青蛙身上强大的繁衍能力复制到人类自己身上。例如在壮族的传统节日——"蚂节"中,能够首先找到青蛙的人就会获得"蚂郎"的称呼,亦或者叫做"雷神女婿"。这种"人蛙婚媾"的思想观念,攒大出人们朴素的生育观念和繁衍思想。

结语:蛙纹是壮族先民们在稻作农业的发展中形成起来的文化信仰,并且在对青蛙习性进行反复观察后富裕了它能够祈求风调雨顺和子孙昌盛的神力。随着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青蛙被作为了一种文化符号,通过各种物质载体保留了下来。蛙纹是壮族先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象征,也显示出壮族先祖披荆斩棘、历经磨难和艰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美好品质。可以说,蛙纹的存在不仅仅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更是壮族先民勤劳勇敢、又充满浪漫主义和体悟精神的象征。

参考文献

李溱:《论壮族蛙神崇拜》

梁庭望:《花山岩画纵谈》

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

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陈远璋、邱钟仑、蒋廷瑜、罗坤馨:《铜鼓和青铜文化的新探索》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